產業觀察 | 廣東18個重點產業布局分析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06 點擊:次
本文將對廣東的電子信息產業、石化化工產業、家電產業、汽車產業、先進材料產業、輕工紡織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現代農業、建筑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型儲能產業、低空經濟產業、人工智能產業、商業航天產業18個產業的產業發展概況、重點發展方向、產業發展布局等進行梳理,以供參考。
1、電子信息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連續 33 年位居全國第一。2024 年,廣東省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營業收入 53434.06 億元,增加值同比增長 13.4%。手機產量全國第一,通信設備、計算機整機等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
重點發展方向
智能終端。鞏固智能手機、物聯網、計算機和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優勢地位,支持品牌企業以中高端產品研發生產為重點,在工藝設計、材料應用、功能創新等關鍵特性上突破同質化競爭。鼓勵發展定制化、智能化、場景化的全屋智能終端整體解決方案,加快培育智能互聯生態企業。推動終端代工制造產業加快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提升定制設計和柔性制造能力。
平板顯示。依托平板顯示制造產業群,引進發展配套材料部件、模組器件等上下游產業,加快引進建設高世代 OLED 產線。支持開展 Micro LED、Mini LED 等新一代顯示技術和產品研發,推動新一代顯示產品規?;瘧?。加快實施“璀璨行動”,推進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能力建設,推進顯示材料、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
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推動集成電路制造業高端化特色化發展,布局第三代半導體,做大做強集成電路設計業,發展先進封測、材料裝備等,加快打造集成電路“第三極”。圍繞手機、計算機、平板顯示、家電等重點終端領域推動國產芯片適配驗證和推廣應用,牽引提升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
產業發展布局
廣東在新一代電子信息領域擁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 86 個和省級創新平臺 80 個,其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4 個。此外,廣東依托相關產業基地或龍頭企業,培育建設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智能終端)、梅州經濟開發區(電子電路制造)、梅州市梅縣區產業集聚地(電子專用材料)等 7 個省級新一代電子信息特色產業園區。
2、石化化工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2024年,廣東省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20154.92億元,共有規上石化化工企業 9800 余家。全省煉油產能8775萬噸/年、乙烯產能517萬噸/年,芳烴產能495萬噸/年,已形成了從上游原油煉制、烯烴芳烴生產到下游合成材料、橡塑加工、精細化工等較完整的產業體系。涂料、日用化學品、塑料制品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塑料助劑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三。
重點發展方向
大力發展中下游高端產品。有序推進煉化項目“減油增化”,提升高端精細化工產品和化工新材料占比。引導石化基地制定產業鏈產品延伸路線。圍繞我省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現代輕工紡織等產業的應用,結合上中游產品特點,大力發展工程塑料、電子化學品、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纖維等高端精細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快培育石化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鼓勵外資企業、境外知名大學與石化企業加強合作。加大對中試環節支持力度,建設一批重點化工新材料中試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
規范化工園區建設。科學規劃化工園區布局,統籌各園區定位,實現差異化、規范化發展。引導化工項目進區入園,促進高水平集聚發展。新建危險化學品生產項目必須進入一般或較低安全風險的化工園區(與其他行業生產裝置配套建設的項目除外),引導其他石化化工項目在化工園區發展。
加快產業綠色轉型。有序推動石化化工行業節能降碳,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的研發力度。積極推廣原料優化、能源梯級利用、可循環、流程再造等工藝技術,推廣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
產業發展布局
廣東省已發展形成廣州、惠州大亞灣、湛江東海島、茂名、揭陽大南海五大煉化一體化石化基地和珠海高欄港臨港石化基地。截至 2024 年底,共有認定廣東惠州大亞灣石化產業園區、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茂名茂南石化工業園、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等 24 個化工園區;在建湛江東海島化工園區、惠州新材料產業園、茂名濱海新區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廣州增城高端電子信息新材料產業園、深汕高端電子化學品產業園、汕頭市綠色新材料產業園區等6個化工園區。
3、家電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2024 年,全省家電產業營業收入 15646.04 億元,利潤總額 1310.83 億元。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家電產品出口占全國比重超 50%;空調、電風扇、電飯鍋、微波爐產量均居全國第一。
重點發展方向
加強創新和產業化發展。支持智能家電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向產業鏈推廣智能產品設計、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應用。開展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專利導航和發明專利優先審查,支持開展智能家電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
加快轉型升級。支持家電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實施智能制造,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推進家電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打造一批家電產業的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
推動質量品牌建設。實施“雙比對、雙提升”專項行動,提升家電產品標準和品質。開展智能家電信息安全、電磁兼容、通訊可靠性、用戶體驗等測試評價方法和標準的研究制定,推進標準國際化。開展高品質產品認證及質量分等分級,提高優質產品辨識度。打造國際級智能家電展會,鼓勵企業組團參加國際、國內專業展會。
產業發展布局
打造以深圳、佛山、珠海、惠州、中山、湛江、江門為核心,以電視機、空調、冰箱、洗衣機、小家電、廚房電器等為主要產品的制造基地。加強產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重點建設珠海南屏科技工業園、湛江廉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北部智能家電產業園,支持江門蓬江產業園、廣梅產業轉移園建立以家電為核心的產業集聚區。
4、汽車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廣東省是全國汽車生產和消費第一大省,整車及零部件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產業鏈完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等新能源汽車鏈布局完備,處于全國領先地位。2024年,營業收入12812.73億元,利潤總額318.06億元;汽車產量達570.7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61.78萬輛,約占全國1/4。
重點發展方向
加快整車企業轉型升級。推動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在產品創新迭代、智能化技術導入、市場營銷等方面加快提升競爭力。統籌推動小散商用車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實現脫困發展,培育骨干企業。
提升汽車產業整零比。發揮自主整車企業龍頭帶動作用,加快推動零部件制造就近布局。立足合資企業電動化轉型和產品質價比提升需求,推動進口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生產。
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加快高性能車規級芯片、激光雷達和車載攝像、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線控執行系統、智能座艙等核心產業鏈環節布局,支持加快發展端到端、純視覺等多種智能駕駛技術路線。推進車路云協同產業鏈布局。
支持商業模式業態創新。加快發展汽車后市場服務。支持新能源汽車企業聯合電網企業協同創新,探索車、樁與智能電網靈活互動。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推廣網絡貨運、掛車共享等新模式應用。
產業發展布局
完善四核多點發展格局,支持廣州、深圳、佛山、肇慶四城聯動,發揮整車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提高汽車產業集中度和近地化配套水平。支持珠海、汕頭、韶關、梅州、惠州、東莞、中山、江門、陽江、湛江、茂名、清遠等地市多點發力,打造差異化零部件制造產業集群。打造千億級汽車產業園區,支持廣州番禺汽車城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支持廣州花都經濟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省特色產業園(汽車),培育廣州黃埔、增城,深圳坪山,佛山南海以及肇慶大旺等汽車產業基地。
5、先進材料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先進材料(建筑材料、綠色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材料、稀土材料)產業是我省的重要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地位穩步提升,呈現規?;?、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2024 年,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約2.67萬億元,利潤總額約860億元。
重點發展方向
建筑材料發展方向。建材各行業生產全流程智能化建設及升級改造;適用于裝配式建筑、折疊式建筑、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生態修復的部品化建材產品及生產設備;海洋工程用混凝土、輕質高強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混凝土自修復材料的開發和應用。
綠色鋼鐵發展方向。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用鋼、汽車用鋼、核電及風電等能源裝備用鋼鐵、高端工程機械用強韌耐磨鋼鐵、高強韌耐蝕建筑用螺紋鋼、高品質不銹鋼、優特鋼(彈簧鋼、工具鋼、模具鋼、軸承鋼等)等鋼鐵材料制備技術,復合鋼及鋼鐵基復合材料制備技術,氫冶金、近終形連鑄及短流程煉鋼等低碳技術。
有色金屬發展方向。銅鋁合金深加工技術、鉛鋅冶煉與深加工技術、有色金屬節能減排技術、金屬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有色金屬數字化與智能化制造技術。
化工材料發展方向。高端電子化學品等精細化工新材料、特種工程塑料等先進高分子材料、低成本中模高強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制備和產業化關鍵技術,高效、環保的精細化工產業催化新工藝、安全高效高端智能化工反應裝置。
稀土材料發展方向。特殊服役特性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開發及應用、高容量稀土儲氫材料及固態儲氫系統、高性能生物農業照明材料及器件、高性能閃爍晶體材料及器件。
產業發展布局
推進佛山先進材料、廣州先進材料、深莞惠先進材料、珠?;げ牧稀㈥柦辖鸩牧虾托滦徒ú摹⒃聘∈暮蛢炋劁?、肇慶建材和鋁合金加工材、清遠建材和有色金屬、河梅先進材料、韶關綠色鋼鐵和有色金屬、中山先進材料、湛江先進材料、茂名綠色化工和非金屬材料、粵東(汕頭)電子化學品和高分子材料精細化工等 14 個規模大、實力強、有特色的區域產業集群發展。著力建設華南新材料產業創新園、廣東新材料產業基地、廣東省韶鋼產業園、梅州市梅縣區產業集聚地、廣東陽東經濟開發區、肇慶高要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花都(清新)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云浮金屬智造科技產業園等發展平臺。
6、輕工紡織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2024 年,廣東省輕工紡織產業集群營業收入 28600.74億元,利潤總額 1299.27 億元。皮具、珠寶首飾、玩具、樂器、合成洗滌劑、塑料制品、陶瓷、金屬制品等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服裝、家具、造紙及紙制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二。
重點發展方向
推動時尚賦能。通過時尚設計、品牌運作、展覽展示、全媒體傳播等方式,促進時尚元素與輕工紡織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紡織行業全產業鏈流行趨勢、技術創新與數字時尚等多維度協同創新生態。提升工業設計基礎能力和數字化輔助決策能力。
加速數字化轉型。打造集群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加強集群數字化服務載體建設。推動生產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柔性化,推動經營管理數字化、集成化,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制造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共享,加快感知技術在關鍵節點的應用。
推動供給創新。突破紡織、家具智能生產裝備短板,突破紡織、化妝品等行業節能減排、原材料提取合成等新工藝,建設紡織、化妝品等行業聯合技術創新載體。開展輕工紡織產業集群專利導航,支持開展輕工紡織關鍵核心技術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培育高技術專利。
推動質量升級。鼓勵采用國際先進標準或制定高于國際先進標準的企業標準,推動嬰童用品、文教體育用品等產品標準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支持國際、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TC/SC)落戶廣東,建立完善國家及省級產業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提升質檢實驗室檢驗檢測服務能力。加大洗護用品、化妝品、嬰童產品等重點產品質量控制、技術評價實驗室體系和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
產業發展布局
發揮廣州、深圳“雙核驅動”帶動作用,鞏固珠三角輕工紡織先進制造業基地地位。發揮汕頭、湛江兩大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用,打造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輕工紡織新增長極。
7、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廣東省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集群綜合實力和發展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形成了廣州、深圳雙核引領、珠三角地區梯隊協同、粵東西北地區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2024 年 1-11月,廣東省軟件業務收入20791.5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高于全國1.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3304.7億元、同比增長13.5%,軟件業務收入規模位居全國第二、占全國比重達16.9%。
重點發展方向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強基礎軟件、工業軟件、新興平臺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和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研發攻關。
創新發展關鍵軟件。重點支持研發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仿真、計算等工具軟件,聚焦特定行業領域,推動工業軟件企業和工業企業持續融合創新,重點打造優秀行業系統解決方案。
持續改善產業生態。支持企業基于自主技術路線進行應用開發和移植,構建開源開放的技術產品創新和應用生態。
產業發展布局
深圳軟件園。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國家軟件人才國際培訓(深圳)基地,規劃面積11.52 平方公里。
廣州天河軟件園。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網絡游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規劃總面積12.5平方公里。
廣州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大數據)、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人工智能產業園區、省5G產業園、省首批特色產業園(數字創意),總面積14.9平方公里。
廣州中國軟件CBD。聚焦發展信創和工業軟件兩大特色領域,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創建“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示范區”的重要載體,規劃面積達 45萬平方米。
珠海南方軟件園。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
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總規劃面積 103 平方公里。
8、生物醫藥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廣東省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穩步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醫療器械、藥品生產研發能力、生物醫藥科技創新能力、生物制造產業規模等均走在全國前列。2024年,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約4486.63 億元,醫藥制造業營業收入1962.52億元。
重點發展方向
加大創新藥械全鏈條支持。謀劃布局“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與健康”“嶺南中醫藥現代化及關鍵技術裝備”“精密儀器設備”等新一輪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專項,支持創新藥、中藥標準化規范化、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科學儀器和試劑、智能生產設備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標志性產品產業化攻堅。
推動創新藥械在粵產業化。引進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藥械在粵產業化。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若干生物醫藥平臺型龍頭企業建設生物醫藥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加強醫療器械廣東創新服務站建設,推動醫療器械創新產品在廣東快速轉化。
推動生物醫藥知識產權交易運營和保護。發揮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和運營機構作用,加大專利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力度,促進相關專利技術集聚并在粵港澳大灣區轉化實施。
強化中藥標準引領。加快完善省級中藥標準制修訂機制,全鏈條加強中藥質量管理,提升中藥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推動中藥產業升級改造。聯合港澳有關方面共同制定中藥灣區標準,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中藥標準化,引領大灣區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發展布局
布局廣州國際生物島、深圳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珠海金灣生物醫藥產業園、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等產業集聚區。建設3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3家省實驗室,建有國家基因庫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一批知名醫科大學,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和創新型企業。
9、現代農業
產業發展概況
2024 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9701.21億元,同比增長3.8%。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3355.1萬畝;總產量1313.4萬噸,增長2.2%,達到2006年以來歷史高位。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增長3.6%,園林水果產量增長3.2%,茶葉產量增長7.2%。
重點發展方向
提升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動生豬、畜禽、水產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促進工廠化、園區化、產業化發展。
加強科技創新驅動。引導和支持企業圍繞育苗育種、原料種養、產品研發、裝備研制、加工工藝、物流運輸、質量控制等環節,充分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加快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推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在農業及食品生產各環節的集成應用。
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布《廣東省海洋牧場標準體系規劃(2025-2035 年)》,開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通用標準研究,構建全產業鏈技術標準體系。開展現代化海洋牧場育種、養殖、加工、流通等自主可控全鏈條裝備研制和技術轉化應用,支持新型重力式網箱、桁架類網箱、智能投喂設施、漁業機器人、吸魚泵、多功能養殖船研發。加強現代化海洋牧場防災減災技術攻關,重點突破抗風浪、網衣清洗等技術難題,提高海上養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發展現代林業。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特色經濟林果、林下經濟。做強油茶、竹、森林藥材、花卉苗木、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香料香精、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 8 大林業產業集群。高質量建設森林旅游特色線路和新興品牌地、南粵紅綠徑、自然教育基地等,打造森林文化精品。
10、建筑業
產業發展概況
2024年,廣東省總承包和專業分包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64萬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建筑工程產值增長3.9%,安裝工程產值增長2.4%。
重點發展方向
發展智能建造。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建造全過程的集成應用力度。加強智能建造、“機器代人”等應用場景建設,推動重大產品集成和示范應用。
發展綠色建筑。推動既有民用建筑綠色化改造,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大型公共建筑按照高于最低等級綠色建筑標準建設。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及生產應用,開展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推廣試點。
發展裝配式建筑。建立完善覆蓋設計、生產、施工和使用維護全過程,并具有嶺南特色的廣東裝配式建筑標準規范體系。鼓勵大型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生產企業及傳統建材企業向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產企業轉型。推動大中型政府投資工程、大型社會投資公共建筑、裝配式建筑工程應用BIM技術。
產業發展布局
支持廣州、深圳在建筑科技創新等方面優勢互補,輻射帶動珠三角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區。支持佛山南海等地建設集技術集成、產品展示展銷于一體的建筑產業集聚區;支持茂名電白、汕頭濠江、江門開平等“中國建筑之鄉”加快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廣東建筑之鄉”。
11、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廣東省是我國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重要集聚區,終端市場需求旺盛,集成電路進口額常年占全國40%。2024年,全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營業收入超過3200億元。設計業發展全國領先,深圳、珠海設計規模常年位居國內前十;制造業實現突破發展,12英寸晶圓月產能達10萬片;封測材料裝備等加快布局,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重點發展方向
集成電路制造。支持既有硅基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加快特色化高端化發展,推進布局工控級、車規級平臺。大力發展化合物半導體襯底、外延、制造、模塊封裝等。
芯片設計。 加強高性能CPU 、 智算GPU 、FPGA等高端通用芯片研發,大力推動面向優勢終端領域國產芯片研發設計、適配驗證和推廣應用。大力發展車規級芯片產品。
先進封測。積極布局晶圓級、系統級、凸塊、倒裝、硅通孔、中介層、2.5D/3D 等先進封測產線。
關鍵材料。加快氟聚酰亞胺、光刻膠、高純度化學試劑、電子氣體、高密度封裝基板等材料研發生產。
特種裝備及零部件。推進前道工藝分析測試設備、缺陷檢測設備、激光加工設備等整機設備生產,支持高精密陶瓷零部件、射頻電源、高速高清投影鏡頭等設備關鍵零部件研發。
產業發展布局
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區域,積極推進特色制程和先進制程集成電路制造,加快培育化合物半導體,在晶圓制造工藝、數?;旌闲酒阮I域實現突破,打造涵蓋設計、制造、封測等環節的全產業鏈。以深圳、汕頭、梅州、肇慶、潮州為依托建設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廣深珠莞等多地聯動發展化合物半導體產業。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汕尾等城市依據各自產業基礎,在封裝測試、半導體材料、特種裝備及零部件、電子化學品等領域,積極培育發展產業龍頭企業,推動建設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形成與廣深珠聯動發展格局。
12、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2024 年,廣東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營業收入3905.65 億元,利潤總額 188.73 億元,增加值同比增長6.4%。
重點發展方向
高端數控機床。支持核心產品研發和產業化,著力突破機床整機及關鍵部件高速高精、多軸聯動、復合加工、精度保持、實時監測等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推動激光制造裝備、精密數控磨床、超精密數控金屬切割機床、磁流體可控拋光機床、納米級加工刀具、大量程納米位移測量、納米精度定位等技術研究及創新,加快自主機床裝備與數控設備試點示范和推廣應用。
航空裝備。大力推動航空發動機及高溫合金材料、高溫涂層材料、航空低成本復合材料、防腐蝕材料、潤滑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推動核心技術、關鍵基礎元器件國產化。
衛星及應用。重點突破衛星終端射頻與基帶芯片、相控陣天線、高分辨率高光譜遙感圖像處理系統、高光譜定量反演等核心技術,支持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空間信息綜合應用平臺、衛星遙感定標場、定量遙感真實性檢驗場、衛星地面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建設。
軌道交通裝備。加大對軌道交通信號、供電、車站配套、磁軌制造裝備、真空管道等設備技術、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提升軌道車輛牽引系統、制動系統、傳動裝置、配電系統、車體及總裝部件等關鍵零部件的配套保障水平。
產業發展布局
支持廣深佛莞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建設,進一步促進區域協作水平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和產業鏈優化完善,支撐全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自有品牌價值的行業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將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陽江、汕頭、湛江等城市打造成主導產業突出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13、智能機器人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2024年,全省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31.2%、服務機器人增長7.2%。產量穩居全國第一,全國每3臺工業機器人就有一臺“廣東造”。
重點發展方向
機器人控制器。支持突破多關節高精度運動解算及智能運動規劃算法等技術,開展通用算法、主要工藝軟件包、多傳感器融合、拖動示教、防碰撞、容錯性等技術研究,建立開放的控制器平臺。研發高性能、模塊化、網絡化控制器產品,提升控制器多維度保障水平。
無人機。突破高性能無人機的專用芯片、飛控系統、動力系統、傳感器、數據鏈、圖傳系統等技術。提升無人機在全自主飛行控制、續航時間、復雜環境感知、導航精度、集群協同以及質量可靠性等方面水平,推動在物流、農業、測繪、電力巡檢、安全巡邏、應急救援等重要行業領域的創新應用。
服務機器人。推進 5G、人工智能、語言識別、機器視覺力覺等技術與機器人融合應用。加快發展人機交互、腦-機接口、人-機-電融合與感控融合一體等關鍵技術,突破快速圖像配準、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機交互、多自由度精準控制等關鍵技術。
無人船。支持面向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探測、海上風電場勘察運維、安防搜救、無人航運等領域,開展無人船用高性能復合材料、遠程和復雜多樣化任務與信息融合等關鍵技術研究。
智能提升。支持重點突破復雜動態場景感知、智能抓取操作、實時精準定位、自適應智能導航等共性技術,提升機器人控制、傳感、協作性能。
產業發展布局
建立各具特色的區域錯位發展格局。支持廣州、深圳發揮高端資源匯集優勢,開展機器人研發創新。支持佛山、東莞、珠海、中山等地發揮生產制造優勢,建設機器人生產基地。支持其他各地市做好產業配套。
14、新能源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2024年,全省新能源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11163.18億元。陽江風電全產業鏈基地初具規模,粵東風電運維、海工基地加快建設,儲能產業快速發展。
重點發展方向
海上風電趕超工程。以省內風機骨干企業為引領,做大做強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推進風電機組向大容量、智能化、抗臺風方向發展,加快形成集整機制造與葉片、電機、齒輪箱、軸承等關鍵零部件制造,以及大型鋼結構、海底電纜等加工為一體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提前布局海上風電運維基地,配套相關基礎設施,組織開展運維技術設備研發制造和專業隊伍建設。
太陽能產業壯大工程。結合“百千萬工程”,拓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大力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重點支持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片及光伏發電玻璃的生產和關鍵設備制造。推動鈣鈦礦及疊層電池、柔性薄膜電池等先進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以及光伏組件回收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氫能產業鏈培育工程。聚焦氫能核心技術研發和先進設備制造,加快培育從氫氣制儲、加運、燃料電池電堆、關鍵零部件和動力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多渠道增加氫氣供給能力。布局建設以 SOFC 為核心的清潔高效發電產業集群。積極拓展氫能多元化示范應用,支持建設大型民用液氫示范工程。
智能電網高質量發展工程。重點發展智能電網基礎裝備、電力專用芯片、智能傳感、電力機器人、輸變配工程集成等產業。支持關鍵領域技術攻關,加強電力大數據、能源工業互聯網、電力全域物聯網、電力網絡安全等裝備及系統研制;推進智能電網關鍵材料、核心部件、設備集成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制造。
先進核能推進工程。支持小型堆核能綜合利用,加強核能先進燃料技術研究,提前布局低溫超導、超強磁能、超高溫材料等核心技術領域。加快三代核電優化升級,持續推進四代核電堆型的研發和應用。加快可控核聚變等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究。
天然氣發展利用提升工程。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內現有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構建功能清晰、核心突出、輻射帶動、協同互補的大灣區天然氣裝備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包含天然氣開發利用及深海天然氣裝備、LNG裝備等高端裝備研制和服務的產業體系。
天然氣水合物商業化開采加速工程。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先導試驗區建設,推動建立大科學裝置“冷泉系統實驗裝置”,加快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萍紕撔轮行幕亟ㄔO,初步建成世界領先的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技術及裝備的工程化開發平臺。
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加快全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推進生物天然氣開發,推動實施珠三角大型餐廚垃圾制氣-有機肥多聯產示范項目、農村種養基地生物天然氣和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支持生物天然氣并入城鎮燃氣管網。
產業發展布局
海上風電方面。推動汕頭、汕尾、中山、陽江、揭陽海上風電產業基地規模化錯位發展。建設中山風電機組研發中心、陽江國際風電城、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汕尾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及工程基地、揭陽海上風電運維基地。
太陽能方面。依托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等地重點建設光伏生產設備、輔料、逆變器和高效 PERC 電池生產基地。以珠海、韶關、江門等為依托建設新型高效光伏電池片和組件產品集聚區,推進建設廣東(江門)硅能源產業基地。
氫能方面。推進廣州開發區、佛山南海和高明區等氫燃料電池產業園建設,建立廣深高溫燃料電池及系統研發制造基地。建立廣州、佛山、東莞、云浮氫能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和惠州、茂名、東莞、湛江、汕頭氫能制儲運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廣東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
智能電網方面。依托廣州、深圳、珠海、東莞重點發展電力專用芯片、智能傳感、通信與物聯、智能終端、電力大數據、智能輸變配工程集成等產業。依托惠州重點發展多能互補能源系統監測、控制和保護裝備研發制造。
核能方面。廣州重點發展三代核電裝備制造、四代核電、核聚變裝置設計研發與先進制造。深圳、陽江、東莞、江門重點發展核電運行維護、先進燃料研制、核材料研發與檢測、非動力核技術應用等產業?;葜?、江門、湛江、茂名重點發展核電工程施工調試、核能綜合利用等產業。
15、新型儲能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廣東新型儲能產業基本形成覆蓋電池材料、儲能電芯、變流器、系統集成和回收利用的儲能電池全產業鏈。2024年,全省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50萬千瓦,同比增長114%。
重點發展方向
豐富應用場景?;窘⑿滦蛢δ茈娬緟⑴c電力市場交易機制,肇慶萬羚、陽江峽安、清遠白廟、湛江英利等電站參與調頻輔助服務市場實現較好盈利水平,建成國內首個網地一體虛擬電廠管理平臺。
加強技術創新。創建全國唯一的國家新型儲能創新中心,聚焦大容量、高安全、長壽命、高效率、規模化儲能裝備和技術持續開展攻關。成立省新型儲能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覆蓋 85%以上新型儲能領域的國家級創新平臺。
完善產業政策。形成“1+N+N”政策體系,推動先進優質儲能產品用戶側項目執行蓄冷電價。新能源發電項目配儲空間進一步擴大,2025年及以后首次并網的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和裝機容量大于 3 萬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按照不低于發電裝機容量的10%、時長2小時配置新型儲能,新能源發電項目可跨地市配置儲能。
產業發展布局
以廣州、深圳、惠州、東莞、肇慶、江門、珠海、中山為重點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以佛山、韶關、江門、清遠為重點建設正極材料集聚區,以深圳、惠州、東莞、湛江為重點建設鋰電硅碳負極材料集聚區,以珠海、佛山、肇慶、東莞為重點建設鋰電隔膜生產制造基地,以惠州、珠海為重點建設電解液專業園區,以梅州、韶關、惠州為重點建設銅箔、鋁箔、聚偏二氟乙烯膜等輔助材料集聚區。以廣州、深圳、惠州、東莞、肇慶為重點建設儲能控制產品及系統集成、先進裝備制造集聚區。以珠三角為核心,韶關、汕頭及深汕特別合作區為支點,建設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集聚區。
16、低空經濟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廣東將發展低空經濟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抓手,在低空產業、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等方面均有良好基礎。其中,消費級無人機占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工業級無人機占全球50%的市場份額。
重點發展方向
打造世界級低空制造高地。支持低空飛行器整機研發制造頭部企業做大做強,加快產品適航取證及商業化運營進程。推動低空產業鏈內部各環節深度融合,支持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加強協作。鼓勵企業牽頭組建新型研發機構、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低空經濟領域產業創新平臺。
適度超前布局低空基礎設施。加快《廣東省通用機場布局規劃(2020-2035 年)》布點的通用機場建設,推進停機庫、能源站、氣象站、固定運營基地和航材保障平臺等地面保障設施建設。引導已建成的通用機場和起降場完善低空保障能力,逐步補充充換電等新能源基礎設施。完善通信、導航、監視等相關配套設施網絡建設。
積極拓展低空應用場景。構建低空智慧物流體系,聚焦“干-支-末”物流配送需求,建設無人機物流節點,開展無人機城際運輸及末端配送應用。發展城市空中交通新業態,支持廣州、深圳、珠海等具備條件的城市開通市內和城際低空客運航線。打造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加大低空飛行器在應急救援、消防救援、水上救援、應急通信、應急指揮、搜尋搜救、應急值守、醫療轉運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培育低空新興消費業態,積極引導和支持發展各類低空經濟新興消費項目,開發和推廣低空觀光、飛行體驗、高空跳傘、個人娛樂飛行等多元化低空旅游產品。
產業發展布局
形成深圳、廣州、珠海三大低空經濟產業集聚區。深圳是世界無人機之都,匯聚 1700 多家無人機企業,獲批國家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范區、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廣州以 eVTOL 領跑全國,低空產業涵蓋核心零部件、整機研制、運營服務等全鏈條,完成全國首次城市公眾復雜低空環境飛行驗證,落地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應用示范島。珠海通用航空發展處于全國前列,是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城市,擁有 6 個通航機場及完整通航產品體系。
17、人工智能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800億元。人工智能核心企業1500家,人工智能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7家,獨角獸企業24家,上市企業92家,初步形成“軟硬件開發+核心技術研發+行業領域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全產業鏈。
重點發展方向
構建全國智能算力樞紐中心。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算力生態,研發具有通用性、可編程性的高端訓練、推理芯片,多模態多精度計算的算力芯片,探索可重構、算存一體的新型體系架構研究。開發高效易用的開源人工智能芯片編譯器與工具鏈等基礎軟件,支持自主人工智能芯片與國產通用服務器的適配,構建完善的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軟硬件生態。
強化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大模型關鍵技術攻關,圍繞基礎架構、訓練算法、調優對齊、推理部署等環節,研發千億級參數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形成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完整技術體系。加強前沿及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在群體智能、類腦智能、具身智能、人機混合智能等方向開展研究,加強無監督自然語言處理、群體自主無人智能技術、人工智能安全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形成突破性原創性成果。
持續加快技術創新場景應用。加強技術與經濟、社會、科學領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示范性強、帶動性廣、顯示度高的典型應用場景。推動相關企業、研究機構組建行業聯盟。通過場景創新促進通用人工智能關鍵技術迭代升級,形成技術供給和場景需求互動演進的持續創新力,帶動提升制造、醫療、教育、金融、科學研究等領域的發展水平。聯合龍頭企業組建政務大模型聯合實驗室,統籌建設數字政府人工智能運行平臺,常態化發布人工智能場景清單。
產業發展布局
廣州、深圳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全省布局建設11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
18、商業航天產業
產業發展概況
廣東發揮市場機制完備、產業配套齊全、應用需求旺盛等優勢,在衛星制造和火箭研制等領域集聚了一批企業和科研院所,商業航天產業鏈關鍵環節均有布局,已初步形成商業航天產業集聚態勢。
重點發展方向
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鼓勵、引導相關企業和研發機構,在星箭制造、天地往返運輸、星座組網與測運控、空天信息實時處理與在軌智能融合等環節開展技術攻關。圍繞火箭低成本、快速響應、可重復使用,衛星模塊化、柔性化、智能化脈動生產,空間信息服務精準時空、全維感知等領域,推動央地聯合開展共性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等協同攻關,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粵布局,提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能力。
建設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商業航天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實驗室、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整合技術、人才、數據、資本、服務等要素,建設聯合試驗、協同加工、共享制造平臺。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商業航天專利池,形成聯合防御、風險分擔、開放共享的知識產權協同運用機制。
統籌謀劃完善基礎設施。服務國家衛星互聯網建設大局,謀劃大灣區通導遙一體化低軌星座建設和運營。整合“珠海”“大灣智通”“天琴”等星座資源,構建廣東特色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衛星測運控平臺,為多頻段、多軌道天基系統提供發射段、運行段測運控管理服務。
產業發展布局
打造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珠海、陽江等地為支點,全省協同發展的商業航天產業空間布局。廣州、深圳打造從火箭、衛星、地面站、終端設備到應用的全覆蓋產業鏈,建設若干特色產業園區,支持廣州打造北斗產業生態城。珠海等地重點推動終端設備制造、衛星運營、衛星應用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支持陽江建設商業航天產業園區,重點推動星箭總裝制造、衛星應用、航天科普、航天文旅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