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方向與對策研究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06 點擊:次
未來產業是以尚處于技術爆發前夕但發展潛力巨大的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卡脖子”技術等硬科技為基礎的產業,能不斷催生新企業、新產業,形成經濟新增長點,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多次強調要積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國務院總理李強202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全國各省區市也正搶抓戰略機遇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競逐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如:北京市聚焦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生物制造等20個未來產業,組織實施八大行動,構建未來產業發展生態;上海市布局低空經濟、新型儲能、超高清等前沿領域,設立1000億元母基金支持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江蘇省前瞻布局低空經濟、量子科技、氫能等“10+X”未來產業體系,部署80個面向未來產業的前沿技術研發項目,確定21個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區域;浙江省重點發展腦機接口、人形機器人、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大力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百億元級“新星”產業群。作為最早規劃布局未來產業的地區,廣東省深圳市早在2013年就啟動了“未來產業培育計劃”。2024年,廣東省先后發布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和未來綠色低碳等5個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目標,打造形成一批具有硬核成果的未來產業集群。
東莞市作為全國制造業重要基地,擁有22萬家工業企業、1.4萬多家規上工業企業、超1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和4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建設了松山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東部智能制造產業基地、東莞新材料產業基地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為打造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業強市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東莞市正在努力構建具有突出競爭優勢的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向世界產業集群邁進。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關鍵,意義特別重大。2024年9月,東莞市印發實施《關于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方案》,明確構建“8+4”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政策體系,前瞻布局下一代移動通信(6G)、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未來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發展,為東莞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立足東莞市產業發展實際,深入分析具有發展潛力的未來產業方向,提出東莞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對策建議,為東莞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提供參考。
1.東莞市具有發展潛力
的未來產業方向
1.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AI)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能夠極大提升社會生產力水平。作為全球制造業重鎮,東莞市產業鏈配套完善,在應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獨特優勢。2018年以來,東莞市陸續制定出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財政支持政策,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在政策指引和市場驅動下,東莞人工智能產業鏈不斷完善,在計算機技術、數據、應用技術、算法理論、開發平臺、解決方案、產品服務等產業鏈各環節均有企業布局,集聚了包括廣東奧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三姆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市神州視覺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市凱格精機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盤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內的一批代表性企業,并通過“AI+制造”“AI+機器視覺”“AI+生物醫藥”“AI+檢測篩查”“AI+城市治理”等模式在工業、交通、醫療、教育等行業形成了一批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初步形成了產業應用、技術創新、基礎軟硬件三大環節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根據《東莞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3年)》,東莞聚集了超500家人工智能企業,涌現出了如花瓣云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微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內的大數據企業以及一批人工智能細分領域的優質企業,人工智能產業及相關領域營業收入1200多億元,其中,智能消費和設備制造領域超800億元,人工智能軟件開發領域超350億元。2025年2月,東莞市政府一號文《關于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相關產業規模分別突破300億元和3000億元,體現了東莞競逐AI之城的決心。
雖然東莞市在“人工智能+”賦能行業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國內其他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24年9月發布的《中國城市人工智能發展指數報告(2023-2024)》顯示,東莞市的人工智能發展指數在全國排名第23位,處于第三梯隊。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東莞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原始創新能力不夠,高端生產要素聚集度較弱,算力基礎設施相對不足;缺乏研發實力較強的企業和科研機構,應用場景還不夠廣泛深入。未來,東莞市應以問題為導向,從算力、算法、數據、應用場景等方面集中發力,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和場景培育等,通過培育發展人工智能引領高端制造業發展,全面提升東莞未來產業發展優勢和競爭力。
1.2 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也稱類人機器人或仿人機器人,是具有與人類似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式(雙足行走、雙手協作等)的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據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東莞是機器人生產制造大市,全市擁有機器人生產制造相關企業近4700家,產量達160萬套,其中,工業機器人研發及生產企業占全國總數的10%,在控制器、減速器及機器視覺等領域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擁有廣東天機機器人有限公司、東莞普洛匯森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市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東莞市信騰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市贏力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內的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尤其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是省、市機器人產業鏈“雙料”鏈主企業。2021年,東莞市參與聯合創建的廣深佛莞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023年東莞市入圍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發布的《2023年中國機器人產業區域發展潛力城市榜單TOP10》,位列榜單第三位。松山湖高新區作為東莞市機器人企業的聚集地,目前已集聚了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400余家,初步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位于區內的世界級機器人產業園區——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XbotPark)更是匯聚了來自海內外的硬科技創業團隊,孵化出包括云鯨智能科技(東莞)有限公司、廣東逸動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在內的80余家科技型企業,為東莞機器人產業走向高端奠定了堅實基礎。
雖然東莞市在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過程中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核心技術自主化程度低、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創新生態與協同效應不足、高端人才與研發投入缺口較大、“大腦”和“小腦”技術不成熟等等,制約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未來,東莞市仍需在高性能電機、AI算法等核心技術攻關、產學研協同與產業鏈整合以及人才引進政策上加大投入和支持,以應對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爆發的機遇與挑戰。
1.3 細胞與基因
細胞與基因產業已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生命科技前沿探索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也是未來產業增長的新動能。近年來,東莞市將生物醫藥確立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陸續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將細胞與基因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發展的方向之一,有力推動了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在產業布局上,東莞市積極打造優質項目孵化落地承載空間,2022年組建松山湖現代生物醫藥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松山湖生物醫藥產業技術聯盟,推動松山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首批5家產業園掛牌運營,形成了差異化定位且緊密聯系的生物醫藥產業格局。目前,東莞市已聚集細胞與基因相關企業30余家,廣東東陽光生物制劑有限公司、廣東紅珊瑚藥業有限公司、廣東先康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創新企業快速發展,構建起從基因編輯、細胞制備、細胞儲存,到細胞與基因治療產品研發、臨床試驗、質量檢測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在技術創新上,東莞市擁有廣東醫科大學干細胞與再生組織工程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醫學分子診斷重點實驗室、東莞暨南大學研究院等細胞與基因領域研發機構、檢測服務機構10余家,建有廣東三生細胞與基因治療CDMO(醫藥合同研發生產機構)服務平臺,有力帶動了該領域的研發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如廣東東陽光生物制劑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5款胰島素制劑已獲批上市,廣東先康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廣東博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機器人先進制造技術解決了干細胞數字化存儲與規模生產制備的行業難題,等等。
與此同時,東莞市細胞與基因產業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產業起步較晚、基礎相對單薄;龍頭企業少,難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高端研發平臺缺乏,頂尖人才團隊偏少;項目大多處于早期階段,尚未形成技術優勢。此外,東莞市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合作機制、產業規范等產業生態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細胞與基因產業的發展進程。因此,東莞市需要緊抓產業發展機遇期,進一步加強前瞻規劃和政策支撐,強化企業招商、人才引進,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營造細胞與基因產業發展良好生態。
1.4 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材料是指用于生產、儲存、利用與管理新能源的材料,在現代科技和工業發展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新能源材料種類繁多,根據其在不同新能源開發中的應用,主要分為:太陽電池材料、以高能儲氫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為代表的綠色電池材料、燃料電池材料、風電葉片材料、生物質能材料、新型相變材料、反應堆核能材料等。東莞市高度重視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積極推動鋰電池、儲能材料、氫能等為主導的新能源材料產業的發展,集聚了廣東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莞陽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凱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業,建立了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東莞新能源研究院、東莞理工學院等一批掌握前沿技術的重大創新平臺。2022年全市新能源集群實現營業收入667.3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廣東凱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極材料出貨量居于全球領先行列,廣東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兩輪電動車歐洲市場占有率約20%,東莞陽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華為數字能源公司唯一的一家P類(Preference,優選類)供應商,企業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此外,東莞市集聚了10余家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氫能源相關企業及科研機構,在氫氣制取、燃料電池基礎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面均有所布局,并于2021年入選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全國首批城市群,2023年順利招引洋興氫藍時代燃料電池研發制造項目,助力氫能產業補鏈強鏈。
可以看到,東莞市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產品結構單一、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以及部分領域處于產品價值鏈中低端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東莞市進一步加強產業規劃布局,通過技術創新、企業引培和政策支持等措施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1.5 化合物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多指晶態無機化合物半導體,即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以確定原子配比形成的化合物,并具有確定的禁帶寬度和能帶結構等半導體性質。隨著5G、新能源汽車等市場發展,化合物半導體特別是第三代半導體的需求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東莞市擁有較為完善的化合物半導體研發體系和產業體系。在科研創新方面,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團隊已經形成技術和人才優勢,在氮化鎵襯底的生長裝備技術、藍寶石復合襯底技術、碳化硅外延設備技術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同時,東莞市還建立了廣東省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東莞基地,具備較強的第三代半導體研發創新能力。在產業發展方面,東莞市形成了從襯底、外延到器件的化合物半導體完整產業鏈。在襯底材料領域,擁有氮化鎵襯底生產企業東莞市中鎵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藍寶石襯底生產企業廣東中圖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外延材料領域,擁有碳化硅外延生產企業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氮化鎵外延生產企業東莞市中晶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在半導體器件生產領域,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半導體封裝領域,擁有廣東利揚芯片測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
雖然東莞市在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芯片制造、設計等高端環節仍有待加強。科技創新方面,雖然有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需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產業鏈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完善上下游的協同和整合,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條。
完整原文詳見《廣東科技》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