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編制地方“十五五”規劃的重要意義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05 點擊:次
“十五五”時期(2026-203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地方規劃作為國家戰略在區域層面的具體實施藍圖,其編制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發展目標能否在地方有效落地,關系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否實現質的突破與提升。于推動國家戰略落地、促進地方高質量發展、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義。高質量編制地方“十五五”規劃,不僅是對國家戰略的有力響應,更是地方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從戰略銜接、發展轉型、民生保障、治理能力提升等維度,深入剖析地方高質量編制“十五五”規劃的重要性,并結合實際案例闡述規劃對地方發展的深遠影響,旨在為地方規劃編制工作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02.推動國家戰略落地生根
2.1承接國家重大戰略部署
國家“十五五”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國家發展的總體目標、戰略方向和重點任務,如創新驅動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綠色低碳轉型等戰略的持續推進。地方“十五五”規劃需將這些宏觀戰略細化為符合地方實際的具體行動方案。例如,在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一些資源型城市,如山西大同,在其“十五五”規劃編制中,結合自身煤炭產業基礎與生態環境現狀,制定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產業培育以及生態修復治理等一系列具體措施,通過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推進煤炭洗選升級改造等項目,將國家“雙碳”戰略轉化為地方發展的實際行動,既推動了國家戰略落地,又為地方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地方“十五五”規劃在明確自身發展定位的基礎上,能夠加強區域間的協作與聯動。以長三角地區為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各地在編制“十五五”規劃時,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在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等方面進行了統籌規劃。上海發揮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作用,江蘇側重于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浙江聚焦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安徽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通過各地規劃的協同互補,推動長三角地區形成更加緊密、高效的區域發展共同體,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
地方“十五五”規劃能夠引導地方擺脫對傳統產業路徑的依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例如,廣東深圳在以往“十五五”規劃編制過程中,敏銳把握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通過規劃布局,深圳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推動產業結構從傳統的加工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實現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和產業附加值不斷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地方“十五五”規劃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政策支持、資源保障和平臺建設等方面的規劃引導。北京在“十五五”規劃中,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規劃建設了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出臺了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這些規劃舉措激發了科技創新活力,使得北京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斷提高,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04.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
地方“十五五”規劃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就業、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制定具體的發展目標和保障措施。例如,成都在“十五五”規劃中,針對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問題,規劃新建、改擴建一批中小學和幼兒園,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布局,實施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在醫療衛生方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落實;在住房保障上,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住房市場調控機制。通過這些規劃舉措,成都不斷提升民生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地方“十五五”規劃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縮小城鄉、區域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以山東為例,在“十五五”規劃編制中,針對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問題,實施了一系列城鄉融合發展舉措,在農村地區加大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推進城鄉供水、供氣、供電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就業服務平臺。通過這些規劃實施,山東有效提升了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了社會公平和諧發展。
05.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高質量編制地方“十五五”規劃要求政府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分析預測和規劃論證。這一過程促使政府決策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和透明度。例如,杭州在編制“十五五”規劃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開展民意征集活動,邀請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社會組織等參與規劃研討和論證,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在此基礎上制定的規劃更加符合地方實際和人民需求,提升了政府決策的質量和公信力。
地方“十五五”規劃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需要各部門協同配合、共同推進。規劃編制過程中,通過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能夠促進政策協同,避免政策沖突和碎片化。同時,規劃設定的明確目標和任務,為政策執行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考核依據,有助于提升政策執行效能。例如,重慶在“十五五”規劃實施過程中,建立了規劃實施跟蹤評估機制,定期對各部門規劃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對執行不力的部門進行問責,確保規劃各項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實,推動地方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06.應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
當前,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地方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如貿易保護主義、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等。地方“十五五”規劃通過加強風險預警、制定應對預案、優化產業布局等措施,能夠增強地方發展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一些地方在“十五五”規劃中提前布局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加大醫療物資儲備設施建設投入,完善疫情監測預警機制,提高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同時,通過規劃引導產業多元化發展,降低地方經濟對單一產業的依賴,增強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韌性。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為地方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如數字經濟、綠色經濟、銀發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地方“十五五”規劃能夠敏銳捕捉這些發展機遇,提前布局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貴州在“十五五”規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生態優勢和能源優勢,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建設了一批大數據中心,吸引了眾多互聯網企業入駐,推動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貴州實現了經濟的彎道超車,提升了地方在全國乃至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07.結論
高質量編制地方“十五五”規劃對于推動國家戰略落地、引領地方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以及應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各地應高度重視“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地方實際,把握發展規律,廣泛凝聚社會各界智慧和力量,編制出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高質量規劃,為地方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描繪出宏偉藍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積極貢獻。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要加強跟蹤評估和動態調整,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推動地方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高質量編制地方“十五五”規劃的重要意義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