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戰新產業布局分析及發展建議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7-31 點擊:次
我國新動能正持續成長壯大,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8%,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呈現。2024年中央企業全年研發經費投入1.1萬億元,連續三年超過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下簡稱“戰新產業”)完成投資2.7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占投資總額的比重超40%;全年中央企業戰新產業營業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提升4.2個百分點。
綜合分析資本、產業、技術、人才、體制機制等要素資源,中央企業戰新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困難問題。新時代新階段要轉變工業時代“單打獨斗”“贏者通吃”的企業發展方式,探索建立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和特點的企業組織形式、運營方式和商業模式,加大戰新產業基礎共性環節、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關鍵環節高端領域、服務保障民生領域布局力度,重點填補其他所有制資本不想投不愿投的薄利環節,加強與轉制院所、高校合作,聯合地方國企、優勢民企、外資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共同助推中央企業戰新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布局存在不均衡問題
我們研究發現,中央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領域布局較多,各板塊發展不均衡。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企業主要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電子、中國電科、航空工業、中國信科、航天科工、國家電網等,集中布局在下一代通信及互聯網服務、核心基礎設備制造等領域。其中,三家電信運營商、中國信科主導制定了5G核心網絡架構等重要國際標準,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建成全球首張、規模最大、網速最快的5G獨立組網(SA)共建共享網絡,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中央企業超過七成的5G網絡設備采購自華為、中興等民營企業,有力支撐了5G國產芯片和設備發展。航天科工等中央企業立足自身優勢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功能涵蓋研發、生產、服務、物流等環節,并逐步由企業內部平臺向服務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延伸。中國電子所屬華大九天是中國大陸唯一布局全流程集成電路設計(EDA)工具的軟件企業,規模最大、技術實力最強,部分EDA工具可支持目前最先進的7納米工藝,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相關軟件產品為中芯國際、華為海思半導體等數十家國內集成電路公司采用。總體上信息技術產業的底層架構、基礎軟件、通用芯片等為美國等發達國家所掌控,我國中央處理器芯片、基礎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核心技術產品仍嚴重受制于人。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重點企業主要是航空工業、中國中車集團、中國電子、中國航發、中交集團等,集中布局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裝備等領域。其中,中央企業在航天和軍用航空方面具有較為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影響力,航空工業第四代戰斗機等航空武器裝備實現與世界先進水平并跑。中國中車集團在全球軌道交通裝備市場占有率達1/3,超過龐巴迪、阿爾斯通、西門子等企業先進軌道交通業務總和,產業規模穩居全球第一。中央企業在海工裝備的總體設計、總裝建造上有一定優勢,中船集團設計承建的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填補了我國特大型深海資源開發裝備空白,中交集團集裝箱起重機裝備全球市場占有率近80%。總體上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高精度加工環節的工作母機等基本依賴進口,機器人用精密減速器、工程機械用液壓件等關鍵零部件相比國外存在較大差距。
新材料產業。重點企業主要是中國有色集團、中鋁集團、鞍鋼、中國石化、中國建材等,集中布局在高品質、高純度、特種功能材料等領域。其中,中國有色集團主要布局高純金屬制造項下陰極銅產品、稀有金屬材料制造等。中鋁集團的高強高導銅合金、高純無氧銅、海工耐蝕管路材料、高性能鎂合金等取得突破。鞍鋼自主研制的轉向架用鋼為“復興號”動車組獨家供貨,宇航級釩鋁合金填補國內空白。中國石化高密度聚乙烯燃氣管材料、高熔體強度聚丙烯等具備國際競爭力,功能EVA等產品質量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國內領先水平。中國建材所屬北新建材是全球最大的綠色石膏板生產制造企業。此外,中國鋼研的高溫合金材料有力支撐了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有研集團突破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用4N級高純稀土金屬制備技術,為我國稀土分離技術及產業國際領先做出了貢獻。但飛機用抗疲勞高強鋼、核電站用特種鋼管、半導體硅片、光刻膠等仍主要被美日發達國家控制。
生物產業。重點企業主要是國藥集團、中國化工、中糧集團、國家電網、華潤集團等,集中布局在醫藥、生化制品研制、優良育種等領域。其中,國藥集團所屬天壇生物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血液制品公司;所屬中國生物滅活疫苗成為全球首個獲得臨床試驗批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中糧集團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生物燃料乙醇企業。國家電網主要布局生物質能發電業務。華潤集團所屬三九醫藥的“999”等產品具有很強品牌影響力。但是,我國高端醫療裝備嚴重依賴進口、短板突出,全球排名前20的醫療器械企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國內70%的醫療器械高端市場被西門子、美國通用等外資企業占據,“人工肺”(ECOM)等高端醫療裝備國內企業無法生產。
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企業主要是東風公司、兵器裝備集團、中國中車集團、中國一汽、國家電網等,集中布局在新能源整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充電基礎設施等領域。其中,東風公司、兵器裝備集團、中國一汽等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領域,國家電網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業務。中國中車集團新能源商用車業務規模進入國內行業前五,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訂單批量增長,汽車IGBT批量應用。但中央企業相關自研產品關鍵性能存在代差,高級別自動駕駛控制器、高性能動力電池材料等高度依賴進口,在研發、制造、資本運作等方面與比亞迪、特斯拉等頭部車企差距較大,自主品牌影響力仍不足。總體上中央企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既面臨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和國內市場主體規模擴張雙重擠壓,又面臨產業跨界融合多元、技術路線多樣、系統集成復雜等困難挑戰。
新能源產業。重點企業主要是中核集團、中廣核、中國電建、國家電網、中國三峽集團等,集中布局了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生產及特高壓智能電網等領域。其中,我國自主研制的華龍一號、CAP1400等第三代核電技術裝備,實現了先進性和成熟性的統一、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平衡。電網企業在特高壓輸變電領域全球領先,智能電網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中國三峽集團積極布局全球領先的歐洲海上風電市場,是首家控股境外已投運海上風電項目的中國企業。但中央企業主要布局在新能源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突出。
節能環保產業。重點企業主要是中國能建、中國電建、中國節能、航天科技、中國三峽集團等,集中布局在相關設備制造、技術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其中,中國能建、中國電建依托主業,逐漸向建筑節能、固廢及污水處理等領域延伸。中國節能是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在工業節能、污染物處理等領域具有較強實力。航天科技利用航天優勢技術,重點研制煤氣化、煙氣治理、分布式能源等產品。中國三峽集團截至2023年底,累計簽約長江大保護項目投資規模220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超1100億元。
數字創意產業。重點企業主要是華僑城集團、兵器裝備集團、華錄集團,集中布局在文化產業、數字信息等領域。其中,華僑城集團主要布局彩電制造及高科技游樂設施及配套影視文化內容的規劃、設計及生產。兵器裝備集團的潛望式手機棱鏡、藍玻璃組立件、光波導元件等主要應用于數字創意重點產品如智能手機、虛擬現實頭戴顯示設備等。華錄集團是國內唯一擁有光存儲全產業鏈的企業。但是總體上數字創意產業中央企業布局較少、占比較低。
核心競爭力有待提升
我們研究發現,中央企業戰新產業尚未形成核心競爭力,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仍不足。綜合分析資本、產業、技術、人才、體制機制等要素資源,中央企業戰新產業發展當前面臨問題困難的深層次原因如下:
對國有資本布局缺乏系統規劃,投入總量不足、過于分散、缺乏持續性。戰新產業國有資本布局缺乏系統規劃,產業鏈“低端混戰、高端失守”和區域布局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嚴重。近幾年中央企業戰新產業投資雖有所增長,但是從國家層面看投入總量嚴重不足,以集成電路為例,我國集成電路大基金一期重點投向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領域,五年累計投入1387億元,僅相當于三星半導體一年的投入(2024年三星半導體設備計劃投資 27 萬億韓元,當前約合 1422.9億元人民幣)。此外,“撒芝麻鹽”式的投入方式,過于分散、缺乏持續性。
產業基礎能力總體較為薄弱,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安全性、先進性亟待優化升級。戰新產業賴以發展的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基礎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基礎薄弱、受制于人。如半導體硅片、光刻膠是生產芯片的關鍵材料,中芯國際、臺積電等芯片生產巨頭外購光刻機只允許使用限定的半導體硅片和光刻膠,長期以來已形成了穩定的配套供貨來源。雖然有研集團已有自主研制的12英寸半導體硅片,北京科華、蘇州瑞紅等民營企業已具備研制光刻膠的能力,但由于規模生產能力不足、大批量應用不夠、性能無法提升,競爭力不強。
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少,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我國戰新產業領域技術創新仍以跟隨式為主,基礎研究、原創研究、前瞻研究明顯不足,從0到1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少,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企業自主創新技術儲備不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集成應用之間互動關系不緊密,尚未形成有序銜接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鏈。以光刻機為例,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是90納米前道光刻機(未實現商業化應用),與全球頂尖光刻機廠家荷蘭阿斯麥(ASML)公司研制商用的7納米級紫外(EUV)光刻機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核心人才難留住,頂尖人才引不來,人才結構待優化。戰新產業的發展需要對技術、應用和市場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深厚技術實力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據企業反映,近年來很多國有企業吸引人才已不具備競爭力,國有企業核心人才留不住,高端人才引進困難,目前的人才隊伍與產業轉型升級、核心能力建設的需求尚有差距,人才結構亟待優化。
靈活高效的體制機制有待逐步建立健全。由于國資國企改革仍然處于推進之中,當前的體制機制尚需進一步適應戰新產業的發展,人才政策、薪酬設計、激勵約束、容錯機制等尚需進一步健全完善,企業的創新活力還需進一步激發。以業績和目標為導向的戰略閉環尚未真正建成,職業經理人、中長期激勵和核心骨干團隊的選擇和培育等改革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還需進一步推進、落實落地。
建議加強統籌分層分類推動
針對上述問題,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分層分類助推中央企業戰新產業發展。
統籌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統籌國有經濟助推戰新產業發展戰略布局,推動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協同發展,圍繞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聚焦企業主責主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戰新產業基礎研究,實現顛覆性引領性創新成果重大突破。鼓勵和支持中央企業積極參與區域發展,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推動更多戰新產業項目高質量落地。
鞏固加強中央企業具有產業基礎優勢的長板領域,聯合優勢企業協同培育基礎薄弱的短板領域。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要進一步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重點開展關鍵核心技術集中攻關,解決“卡脖子”問題。對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數字創意及相關服務等產業,中央企業基礎較弱、優勢不突出,要根據國家戰略要求和布局情況,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優勢民營企業、科研院所等合作,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落地。在業績考核、薪酬激勵、資本預算等方面給予科技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支持,保護企業家創新創業積極性。
加大中央企業在戰新產業基礎共性環節和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關鍵環節、高端領域布局力度,培育數字經濟新優勢,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充分用好中央轉制院所企業幾十年來積累形成的服務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的獨特優勢,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服務戰新產業研發和成果轉化。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關鍵環節、高端領域,加快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傳統優勢產業深度融合,鼓勵企業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遠程醫療、物流大數據等新型數字化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培育數字經濟新優勢。
加大中央企業在服務保障民生領域戰新產業布局力度,重點填補其他所有制資本不想投不愿投的薄利環節,保障好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加快補齊醫藥醫療產業短板,突破關鍵瓶頸,提升高性能醫療設備、核心部件以及藥品、疫苗研發生產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強化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在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時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援助,助力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創新發展方式,探索建立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和特點的企業組織形式、運營方式和商業模式,構建有利于戰新產業發展的產業生態環境。轉變工業時代“單打獨斗”“贏者通吃”的企業發展方式,探索人工智能時代更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建立更有益于新階段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形式、運營方式和商業模式,建立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平臺型網絡型新央企,打破企業界限、共享要素資源、實現顛覆創新、做大“蛋糕”盤子。推進專業化整合,整合資金、產業、數據等優勢資源,集中持續支持一批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價值鏈高端環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商業模式創新的重點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