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新興行業產業鏈全景透視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7-30 點擊:次
本文將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綠色環保、新材料、民用航空、高端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八大新興產業概況進行梳理,以供參考。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寬帶泛在的網絡基礎設施為基石,以前沿技術創新為驅動,致力于推動移動通信、互聯網、智能終端等領域的革新,并加速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應用。它不僅涵蓋技術研發與設備制造,更延伸至數字服務與應用場景,形成從底層硬件到上層應用的完整生態鏈。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可清晰地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個部分。
上游: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的根基,涵蓋電子信息核心基礎產業。這里匯聚著計算設備(服務器、手機等)、通信設備(路由器、光纖等)、存儲設備(硬盤、云存儲等);電子材料如硅、磁性材料等是設備制造的基石;集成電路更是產業核心,決定設備性能;新型顯示技術如LCD、OLED 的研發應用,也在此環節占據重要地位,為全產業鏈發展筑牢硬件基礎。
中游:專注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負責5G、6G 等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研發與運營,同時開展云計算、邊緣計算、大數據處理等互聯網新興服務。此外,數據存儲器件、柔性電路板等關鍵中間產品的生產制造也在此環節,為信息網絡搭建提供核心支撐。
下游: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與服務,廣泛覆蓋人工智能、大數據、智慧城市等關鍵領域。人工智能驅動制造業、服務業變革;大數據應用隨技術進步不斷拓展;智慧城市依托技術升級管理服務;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物聯網實現萬物互聯,通過數據處理為各行業提供智能服務,全方位推動社會智能化發展。
二、新能源汽車
四大創新高地協同發展,其中京津冀以北京為核心,依托清華、北大等科研資源,聯合天津智能制造基地與雄安新區智能城市試點;長三角以上海為引擎,聯動蘇州算力中心、杭州互聯網企業,構建“算法研發 - 算力支撐 - 場景應用” 完整生態;粵港澳大灣區以深圳、廣州為雙極,融合騰訊、華為等企業優勢,打造AI +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中西部以成都、武漢為支點,依托華為鯤鵬生態、光谷光電子產業,形成特色化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區。
上游為核心原材料與零部件集群。關鍵原材料方面,資源端是產業發展根基,涵蓋鈷、鎳、錳等電池正極材料,石墨、硅基負極材料,以及六氟磷酸鋰、電解液等輔助材料。我國在稀土永磁材料(驅動電機核心)與硅鋼片(電控系統關鍵部件)供應上占據全球主導,分別掌握超60% 的稀土加工能力與 40% 的高性能硅鋼產能。核心零部件方面,三電系統構筑技術高地: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領跑全球,2023 年全球裝機量前十中中國企業占六席;電機電控方面,精進電動、匯川技術憑借高效永磁同步電機,將系統效率提升至 95% 以上。
中游為多元化整車制造體系。產品矩陣布局方面,覆蓋三大技術路線:純電動汽車(BEV)占主導,2023 年全球銷量占比達 65%;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因續航優勢增長迅猛,市場份額提升至 28%;燃料電池汽車(FCEV)在商用車領域試點,豐田 Mirai、上汽大通 MAXUS EUNIQ 7 等車型進入商業化驗證階段。制造模式競爭方面,傳統車企(如大眾ID. 系列、豐田 bZ 系列)通過平臺化轉型搶占市場;新勢力品牌(特斯拉、蔚來、小鵬)以用戶運營和軟件定義汽車(SDV)打造差異化;比亞迪、吉利等自主龍頭憑借三電自研實現垂直整合。
下游為服務生態與價值延伸。充換電基礎設施方面,截至2023 年底,我國建成充電樁 650 萬臺,車樁比降至 2.5:1,換電站超 5000 座,形成 “超充站 + 換電站 + 目的地充電樁” 立體網絡。特來電、星星充電等通過智能調度,提升充電效率 30%,緩解續航焦慮。后市場服務網絡方面,構建車輛全生命周期服務閉環:電池回收領域,格林美、邦普循環采用“梯次利用 + 材料再生” 模式,鎳鈷錳回收率超 95%;汽車金融與保險創新不斷,特斯拉電池租賃、蔚來電池靈活升級等方案,降低購車成本 15%-20%。
三、新能源
新能源一般指在新技術基礎上,可系統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近年來全球新能源投資持續增長,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領域,成為新能源投資的重點方向。與此同時,隨著電動汽車、儲能技術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新能源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生態日益成熟。
新能源產業鏈涵蓋了從原材料供應、核心部件制造、系統集成、運營維護到最終用戶應用等多個環節,涉及光伏、風電、鋰電等。上游包括原材料供應商和零部件制造商。這些供應商提供生產新能源技術裝備所需的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如稀土元素、硅材料、電池正負極材料等;中游通過將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進行加工、組裝和測試,生產出完整的新能源技術裝備。這些裝備包括但不限于太陽能光伏設備、風電設備、新能源汽車及其零部件、儲能設備等;下游為應用領域,包括但不限于消費電子、動力領域、儲能領域、風電塔架、風電場運營、社會用電等。
目前在國家能源的戰略布局中,新能源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長三角、環渤海地區主要承擔著新能源產業研發、高端制造功能,是國內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高地;中部地區承擔著核心材料研發制造功能;西部地區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新能源發電項目的承載地。按上市公司市值分布來看,國內新能源領域市值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北京、廣東、上海、四川、安徽、陜西、新疆、山東等省市。
四、綠色環保
市值分布方面,廣東、浙江、山東、江蘇等制造業發達省份憑借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在環保上市公司市值方面位居前列(2023 年數據顯示,廣東環保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 4000 億元);北京、上海憑借科技創新優勢,聚集眾多環境監測、碳管理等技術服務類企業;創新能力方面,江蘇、北京、廣東在環保領域專利申請量領先,重點圍繞水污染深度凈化、大氣PM2.5 協同治理、固廢智能化分揀等核心技術,構建 “研發 - 轉化 - 應用” 一體化創新生態。
空間布局為“雙軸驅動,協同發展”。全國形成“沿海經濟帶” 與 “沿江發展軸” 相互交織的產業格局,沿海經濟帶:從遼東半島延伸至珠三角地區,依托港口物流與對外開放優勢,匯聚環保裝備制造(如江蘇宜興環保產業集群)、資源循環利用(如浙江再生資源產業園區)等高端產業環節;沿江發展軸:以長江經濟帶為紐帶,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核心城市成為環保技術研發與工程服務的關鍵樞紐,有效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工業污染治理需求。
上游為核心材料與設備支撐。產業上游以硅片、光刻膠、特種氣體、光刻機等核心材料與設備為支撐,為中游芯片制造與封裝測試提供關鍵基礎。例如,高純度硅片是制造芯片的基底材料,極紫外光刻膠直接影響芯片制程精度,高精度光刻機更是芯片制造的“心臟”。材料的純度等級與設備的先進程度,直接決定中游產品的性能與良率,其供應穩定性也深刻影響產業整體成本與發展節奏。中游為芯片制造與封裝測試。中游是產業價值轉化的關鍵環節,包含三大細分領域,芯片設計是通過EDA 軟件進行集成電路設計,涵蓋 CPU、GPU、AI 芯片等不同功能芯片,對技術研發能力與市場需求洞察力要求極高;晶圓制造是利用光刻、蝕刻、沉積等復雜工藝,在硅片上制造晶體管等元件,需投入巨額資金建設晶圓廠,對生產工藝與良品率把控極為嚴格;封裝測試是將制造好的芯片進行封裝保護,并通過測試驗證性能,近年來先進封裝技術如3D封裝、Chiplet等成為產業新的增長點。下游為廣泛應用場景。下游應用遍布數字化生活與工業生產領域,主要涵蓋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與通信。消費電子方面,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智能穿戴設備等,是芯片需求的重要市場;汽車電子方面,自動駕駛芯片、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芯片等,推動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發展;工業與通信方面,5G 基站芯片、工業控制芯片、數據中心服務器芯片等,在通信網絡建設與智能制造中發揮核心作用,關乎國家信息安全與產業競爭力。
五、新材料
新材料產業鏈結構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供應、中游新材料制造和下游應用領域三個環節。上游原材料供應:包括金屬原料、合金、化學纖維、陶瓷、塑料、生物基、樹脂等。這些原材料的質量和穩定性直接影響到中游產品的質量和成本。中游新材料制造:包括石墨烯材料、超導材料、3D打印材料、智能仿生與超材料等。這一環節是新材料產業鏈的核心,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不斷推出具有優異性能的新材料產品。下游應用領域:新材料廣泛應用于電子電氣、汽車、新能源、醫療、航天航空、新型建筑等領域。下游行業的快速發展為新材料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全球新材料產業競爭格局中,美國全面領先,日本在納米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等領域具有優勢,歐洲則在結構材料、光學和光電材料等方面表現出色。中國作為第二梯隊的“領頭羊”,在半導體照明、稀土永磁、人工晶體材料等領域實現領跑。國內企業如中材科技、金發科技、萬華化學等在新材料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新材料行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行業主要企業已初步形成三個梯隊的競爭格局:第一梯隊主要由國際領先企業和國內細分領域頭部企業組成,如巴斯夫、科思創、萬華化學、華峰化學、金發科技等。這些企業技術實力強、品牌影響力大,占據高、中端市場,并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第二梯隊以國有企業和頭部民營企業為主,如巨化集團、新和成等。這些企業進入市場較早,積累了一定產業經驗,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較強,產品鏈較為完整。第三梯隊為其他中小型民營化工企業,產業基礎較弱、裝置規模不大、技術水平普遍不高、產品鏈不完整。這些企業多分布于廣泛的、分散的終端產品市場。
六、民用航空
制造核心區:
京津冀:北京(航電系統研發)、天津(空客A320 總裝線)、石家莊(通用飛機制造)。
長三角:上海(商飛總部+ 大飛機總裝)、南京(航空發動機控制)、無錫(航空輪胎)。
成渝地區:成都(殲擊機研發轉化)、重慶(直升機總裝),形成“研發 - 制造 - 維修” 閉環。
運營樞紐帶:
珠三角:廣州白云機場國際航線達140 條,深圳機場貨運自動化分揀效率提升30%。
東北地區:沈陽(航空發動機整機)、哈爾濱(復合材料),支撐ARJ21 機翼制造。
上游:高端制造與核心技術集群。
(1)整機研發制造
· 干線客機:中國商飛(上海)以 C919 為核心,2023 年完成 50 架 ARJ21 支線客機交付,國產化率達 60%,實現國產客機商業化運營突破。
· 通用航空:中航工業(西安)研發的 AG600 水陸兩棲飛機完成海上首飛,具備 500 公里半徑應急救援能力,填補我國大型特種航空裝備空白。
(2)核心部件攻堅
· 航空發動機:航發動力(西安)實現渦扇 - 10 “太行” 發動機批量生產,渦扇 - 13 應用于梟龍戰機;民用領域 CJ-1000 大涵道比發動機進入適航取證關鍵階段。
· 關鍵材料:寶鈦股份(寶雞)供應 C919 機身 9.3% 重量的鈦合金材料;中復神鷹(連云港)突破碳纖維技術封鎖,其復合材料應用于 ARJ21 垂直尾翼。
中游:運輸服務與基礎設施網絡
(1)航空運輸體系
· 骨干航司:國航、東航、南航 2023 年營收合計 2800 億元,機隊規模均超 800 架,國際航線恢復至疫情前 85% 水平。
· 新興力量: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保持 90% 以上客座率,2023 年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 120%、85%,推動低成本航空市場擴張。
(2)機場網絡布局
· 樞紐機場:北京(雙樞紐)、上海(兩場)、廣州年旅客吞吐量超 6000 萬人次,承擔全國 45% 貨郵運輸量。
· 支線網絡:2024 年全國 268 個運輸機場中,支線機場占比 65%,“干支結合” 網絡覆蓋 92% 地級市,強化區域通達性。
下游:多元服務與產業生態
(1)航空服務產業
· 維修市場:2023 年規模達 1500 億元,廈門太古、山東太古具備波音 747、空客 A380 大修能力,第三方維修占比提升至 35%。
· 人才培養:中國民航大學、廣漢飛行學院年培養飛行員 1.2 萬名,模擬機訓練市場規模年增長率達 15%。
(2)衍生經濟形態
· 低空經濟:2023 年建成 50 個低空飛行服務站,無人機企業超 1.5 萬家,農業植保作業面積達 18 億畝次,預計 2030 年市場規模突破 2.5 萬億元。
· 臨空經濟:鄭州航空港區 GDP 突破 2000 億元,打造 “空中絲綢之路” 樞紐;成都天府機場帶動周邊物流園區營收年增長 25%,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七、高端裝備
構建“三核鼎立、多點協同” 發展格局:
京津冀創新極(北京- 石家莊 - 保定)
科技資源富集,匯聚全國55% 的高端儀器研發機構,保定新能源產業園聚集新能源裝備企業超 300 家,北京理工大學研發的智能無人車系統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5%。
長江中游制造極(武漢- 長沙 - 南昌)
產業協同高效,長沙工程機械配套企業本地化率達80%,武漢船舶重工海洋工程裝備訂單量占全國 40%,江鈴汽車新能源輕卡銷量連續三年位居行業前三。
成渝雙城經濟圈(重慶- 成都)
特色優勢突出,重慶兩江新區聚集200 + 汽車零部件企業,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達 35%;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園集成電路封測產能占全國 30%,華為鯤鵬生態基地帶動本土企業超 500家。
上游:材料與核心部件攻堅
(1)基礎材料體系
構建“基礎材料革新 + 前沿材料探索” 雙驅動模式:鞍鋼集團研制的第三代汽車用熱成型鋼,抗拉強度突破 1500MPa,顯著提升車身輕量化與安全性能;中材科技生產的 85 米級風電葉片用玻璃纖維,拉伸強度達 4.8GPa,助力海上風電設備大型化發展。
(2)核心部件矩陣:
重點技術領域不斷創新:洛陽軸承開發的盾構機主軸承,設計壽命達15000 小時,超越國際同類產品標準;埃斯頓自主研發的諧波減速器傳動精度達 ±15 弧秒,與哈默納科產品性能相當。
中游:制造能力進階
(1)研發設計環節
智能化工具深度滲透:據行業報告顯示,重點企業CAE 仿真工具使用率達 89%,MES 系統覆蓋率 75%,徐工集團依托西門子 Xcelerator 平臺實現起重機結構件設計周期縮短 40%。整機制造能力
高端裝備國產化再創新高:中聯重科ZTC1000V 汽車起重機最大起重力矩 3500kN?m,性能指標超越日本多田野;中國商飛 C919 客機實現關鍵系統國產化率 60%,帶動國內 22 個省市、200 多家企業協同發展。
下游:場景化應用拓展
構建“傳統產業升級 + 前沿場景突破” 協同模式:在港口物流領域,振華重工自動化碼頭系統使作業效率提升 50%,能耗降低 30%;在新能源領域,寧德時代麒麟電池在理想汽車應用中,實現續航里程突破 1000 公里,充電 10 分鐘補能 500 公里。
八、船舶與海洋工程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作為全球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是融合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技術、智能化應用于一體的戰略性產業體系。
產業集群特征形成“三核引領、多區協同”的空間布局:
長三角核心區:以江蘇(南通、揚州船舶制造基地)、上海(高端船舶設計中心)為核心,聚集中船防務、亞星錨鏈等龍頭企業,占全國船舶產值的45%,海洋工程裝備產能占比超 60%。
環渤海地區:山東(煙臺海洋工程裝備基地)、遼寧(大連造船重工)聚焦深水鉆井平臺、LNG 船建造,具備完整的海工裝備產業鏈;天津憑借港口優勢,發展船舶維修與改裝產業。
珠三角地區:廣東(廣州、中山)以中小型船舶制造、游艇產業為主,近年向新能源船舶轉型,佛山三水建成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氫燃料船舶研發中心。
上游資為源與技術基石
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鏈的上游,是整個產業的根基,主要包括原材料供應和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在原材料方面,特種鋼材(如高強度船用鋼板、低溫合金鋼)、有色金屬(鋁合金、鈦合金)以及新型復合材料(碳纖維、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是船舶建造和海洋工程裝備的重要基礎,其質量與性能直接影響裝備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以LNG 船的殷瓦鋼為例,這種極薄且對焊接工藝要求極高的特種鋼材,長期以來被少數國外企業壟斷,凸顯出關鍵原材料的戰略重要性。
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環節同樣至關重要,涉及船舶動力系統(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燃氣輪機)、導航與通信設備(衛星導航系統、海事衛星通信終端)、甲板機械(錨泊設備、裝卸機械)等。這些零部件技術含量高,研發投入大,往往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例如,船用曲軸作為低速柴油機的核心部件,其制造工藝復雜,對精度要求極高,目前全球僅少數企業具備生產能力。
中游為裝備制造核心環節
中游是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鏈的核心,以船舶制造企業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為主體,負責將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組裝成最終產品。船舶制造涵蓋各類運輸船舶(集裝箱船、油輪、散貨船)、特種作業船舶(科考船、破冰船)以及海洋工程裝備(鉆井平臺、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的建造。
在船舶制造過程中,模塊化建造、智能制造等先進技術不斷應用,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例如,江南造船廠采用數字化造船技術,通過虛擬仿真設計優化船舶結構,縮短建造周期。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則面臨更高的技術挑戰,如深水鉆井平臺需具備抵御惡劣海況的能力,其設計和建造涉及流體力學、結構力學、材料科學等多學科交叉應用,代表了海洋工程領域的最高技術水平。
下游為運營與服務延伸
產業鏈下游主要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的運營、維護、修理以及相關服務。船舶運營企業通過租賃、運輸等方式實現船舶的商業價值,如集裝箱航運企業通過全球航線網絡運輸貨物,油輪公司承擔原油和成品油的海上運輸任務。海洋工程裝備運營則側重于資源開發,如海上油氣田開發企業依托鉆井平臺和FPSO 進行油氣開采、處理和儲存。
裝備維護與修理也是下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需要定期維護和檢修,以確保安全運行。隨著船舶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遠程診斷、predictive maintenance(預測性維護)等新型服務模式逐漸興起。此外,下游還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的金融服務(船舶融資租賃、保險)、技術咨詢等配套服務,這些服務為產業鏈的穩定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