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開發區:創新驅動 轉型升級 打造長沙東部開放型經濟走廊發展的新動力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9-06 點擊:次
作為長沙東部開放型經濟走廊的核心產業園區之一,瀏陽開發區近年來以創新、創業、改革為動力,以轉型、提質、增效為核心,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2015年邁入“千億園區”行列,綜合競爭力、經濟實力分別進入湖南省開發區前3強、前4強,經濟總量進入全國醫藥園區前5強。產業結構調整成果豐碩,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84.7%,工業經濟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89%,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保持湖南省重點園區第一位。新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和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未來5年,瀏陽開發區將2020年工業總產值目標鎖定在2000億元,實現產值翻番,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新常態下實現新的飛躍。
一、拓寬招商領域,使“結構更優、效益更好”
2014年以來,瀏陽開發區將投資30-5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的招商作為重中之重,抓住沿海產業轉移最后幾年的機會,前移招商關口,在深圳、東莞設立招商辦事處,出臺了招商中介獎勵辦法,與深圳手機行業協會、深圳手機配套件協會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在移動智能終端產業領域實行精準招商。經過努力,先后引進歐智通電子、優勢達機器人、百草堂藥業、百沃豐生物、津蘭藥業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其中,歐智通移動終端產業園項目總投資55億元,優勢達機器人項目投資58億元,百草堂藥業項目總投資30.8億元。優勢達機器人項目還填補了園區智能機器人的空白,拉長了電子信息產業鏈條。
下大力氣開發建設了總投資60億元、占地500畝的標準廠房綜合體——長沙e中心。目前,長沙e中心一期已完成16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建設,已入駐鑫侑觸控、豐灼科技、利天電子等17家企業。其中,長安保險湖南總部入駐長沙e中心不需征用一寸土地,卻可新增稅收5000萬元以上。
努力補齊金融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短板,先后引進寶灣物流、長安保險等一批金融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建設中央生態商務區、金融街等載體項目,現代服務業招商來勢喜人。使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形成功能互補、業態全面的產業布局。
二、舞活產業龍頭,使“大的更大、強的更強”
瀏陽開發區注重企業的內生型增長,鼓勵、支持優勢企業生“二胎”“三胎”“雙胞胎”。著力將藍思科技、爾康制藥、鹽津鋪子、永清環保分別作為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健康食品、節能環保產業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在藍思科技已在園區先后投資一、二、三期產業項目的基礎上,藍思科技于2016年上半年再決定追加投資108億元建設園區目前為止最大產業項目——3D面板及精密設備生產基地,將創下瀏陽開發區建區以來單個產業項目招商投資過百億元的紀錄。至目前,藍思科技產值、稅收分別占到瀏陽開發區產值、稅收的39%、43%,龍頭帶動作用十分顯著。爾康制藥在瀏陽開發區投資建設了2家工廠并實現上市的情況下,于2015年追加投資50億元建設了淀粉膠囊項目,于2016年上半年又投資建設了另一家藥廠——津蘭藥業,實現了奇跡般的擴張。永清環保抓住環保產業發展機遇,在脫硫脫硝等空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地污染修復、環保機械等領域多方發力,不僅成為園區的行業龍頭企業,也成為湖南省環保產業的唯一上市企業。鹽津鋪子原是瀏陽城區的一家街辦小作坊,落戶瀏陽開發區以后,園區因勢利導,在用汽、用地、科技扶持資金、上市等方面給予傾斜,促使鹽津鋪子實現三期開發,成功獲批“中國馳名商標”,成為園區食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對于園區內的其他優勢企業的新擴改項目一律視同招商引資的新項目,給予同等支持。近兩年來,園區企業新擴改形成熱潮。兩年累計新增擴改項目32個,新增投資380多億元。
事實證明,引導、鼓勵、支持已投產企業的再投資、再創業、再升級,就像“媳婦生二胎三胎”一樣,是產業發展的捷徑之一。甚至可能生出“雙胞胎”“多胞胎”。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是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能夠實現已投產企業的分期開發、梯度開發,縮短廠房建設周期、提高企業資金效率,便于形成體系、形成集群。二是有利于企業創新升級。能夠實現已投產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便于產品換代、市場拓展。目前,瀏陽開發區一批老廠新增投資建設的新廠,在建設檔次、設施設備上均優于老廠,在硬件上實現了升級。三是有利于企業形成品牌。能夠實現已投產企業的資本積累、資本擴張,便于上市融資、滾動發展。由于多期投資、多期開發,部分企業甚至以企業名稱命名園區道路、命名園區片區,成為特色產業“園中園”。
三、盤活“僵尸”企業,使“死的變活、跌的變漲”
經過18年的開發建設,瀏陽開發區部分企業也確實存在去產能、促轉型的問題,甚至成為“僵尸”企業。
在對“僵尸”企業進行篩選的基礎上,通過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的方式,充分挖掘企業某一方面、某一單項中的隱性資源,比如那些“沉睡”的藥品批文、產業化遙遙無期的核心技術、有價無市的品牌無形資產、沒有產生任何經濟效益的工業用地等,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公司對“僵尸”企業兼并重組,打通激活企業發展的神經末梢。救活“僵尸”企業21家,新增投資37.6億元,使一批“僵尸”企業實現了從“跌停板”到“漲停板”的跨越。
宏灝基因是瀏陽開發區于2005年引進的一家高科技孵化企業,由周宏灝院士領銜創辦。該公司以前每年產值不超過100萬元,納稅最多的一年也只有6萬元,處于慘淡經營局面。2014年12月,瀏陽開發區引進上市公司千山制藥機械控股湖南宏灝基因。2015年,該公司產值達1.2億元,增長120倍;納稅一躍高達3000萬元,增長500倍。命懸一線的企業,由于兼并重組,實現了一日千里。繼蒙制藥于2005年落戶瀏陽開發區,長期處于停產狀態,官司纏身、舉步艱難。園區牽線搭橋引進香港泰凌醫藥集團收購繼蒙制藥,并新增投資10億元,建設泰凌中藥研發、生產、銷售基地。并購當年將生產核心產品“松梔丸”50萬盒,年銷售額5000萬元,年創稅1000萬元以上,舊瓶裝新酒,老樹發新枝。
兼并重組做加法、去除產能做減法、綜合效益做乘法、社會危害做除法,可謂一舉多得。一是救活了瀕危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僵尸”企業起死回生,車間再生產、員工再就業,真正實現了去產能。二是盤活了閑置土地。據統計,瀏陽開發區21家兼并重組獲得成功的企業共盤活閑置土地近700畝,解決了閑置土地處置的“老大難”問題,并節省征地拆遷安置及基礎設施配套等直接費用近5億元。三是維護了社會穩定。通過兼并重組,企業重獲生機,死資產變成了活資產,增加了現金流,致使一些久拖不決的債務糾紛得到了妥善處置。四是促進了產業轉型。一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僵尸”企業,主動與高科技嫁接、與市場對接,實現了高水平的轉型,有些企業甚至出現了跨行業轉型。
四、加快產城融合,使“功能更全、民生更爽”
為加快產城融合步伐,瀏陽開發區按照長沙市“精致、精美、精細,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建設要求,多措并舉、精準發力,實現了由“造園”到“造城”的蝶變。一是建設民生工程。先后投資3.5億元建設了長郡瀏陽實驗學校、投資3億元建設了金陽文化藝術中心,還投資建設了大型農貿市場、園區汽車站、免費公交車系統、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和幸福泉市民公園、仲景市民公園等。同時,建成粵港城、萬象城、豫園廣場、嘉利新世界等大型城市綜合體4個,引進了通程商業廣場、比一比等品牌商業。二是增加園區人口。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城市擴容必須解決“人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根據流動人口多、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于2015年10月創造性出臺了促進創業就業人員就地城市化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對在園區落戶的創業就業人員實施購房補貼,實施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費全免,并通過健全醫療保健、完善社保體系、建立社會救助機制、實施大病救助工程、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實施特殊人群就業保障等,使園區居民達到或超過城市居民的社會化服務配套水平。三是提升城市品質。按4A級景區建設和管理城市,擦亮省級園林式單位和省工業旅游示范點的金字招牌,挖掘和提升園區以孫思邈為代表的醫藥文化、以王震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龍洞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內涵,形成醫藥科技文化館、藥王廟、王震故居、漢元中藥材種植科普基地等多條精品旅游線路。全面提高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水平,重點建設了康寧路、健壽大道示范街區。通過引進建設名校、名院、名樓、名園、名店、名盤,提升城市品位。
五、堅持改革創新,使“審批更快、成本更低”
經濟要發展,環境須優化。瀏陽開發區呼應企業需求,大膽改革創新。一是優化行政審批。按照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易煉紅同志指示精神,結合園區實際,全力打造“審批環節最少、辦事效率最高、創業環境最優、體制機制最活、投資成本最低”的“五最園區”。依托政務服務中心,全面實行全程代辦制、比照審批制、并聯審批制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基本實現了封閉式管理,基本實現了企業辦事“不過蕉溪嶺”。今年上半年,園區明確并公布了各職能部門的權力清單(第一批)139項,并結合權力清單制定了相應的責任清單、流程清單。在全省產業園區中首家推行“國地財”合署辦公改革,達到了進“一家門”辦“三家事”的工作目標。二是減輕企業負擔。為啃下為企業降成本的硬骨頭,瀏陽開發區注重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堅持管委會兜底,在職責范圍內,通過改革直接減輕企業的支出成本。首先,啟動電力改革,加強與省市電力部門協調,力爭實現每度電降低2-3分成本的目標。其次,出臺政策一律免去企業蒸汽、燃氣開戶費用。僅此一項,每年將為企業節省費用600多萬元。再次,全面實現園區企業社保繳費分年度達標的改革,切實降低企業社保繳費成本。同時,于2016年上半年成立了瀏陽開發區土地儲備分中心,保障企業用地,降低征拆用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