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市不約而同瞄準未來產業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2-16 點擊:次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上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研究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加快謀劃布局人形機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工信部部長金壯龍接受媒體采訪談及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時說。
從地方來看,各地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不約而同都布局了未來產業。包括類腦智能、基因與細胞技術、量子信息、第六代移動通信、氫能與儲能等成為高頻詞,這些領域也被寫入地方開年產業新政中。
浙江提出構建“源頭創新—技術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產業化—產業集群”的未來產業培育鏈路,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深刻變革。力爭到2023年,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第三代半導體、空天一體化、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等優勢領域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積極創建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試驗示范區。
《江西省未來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提出打造“3+3”未來產業鏈群,即創新突破三大賦能型未來產業(未來信息通信、未來新材料、未來新能源)+做大做強三大先導型未來產業(未來生產制造、未來交通、未來健康)。
河北省提出加速布局發展應急產業、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等高潛產業、區塊鏈、太赫茲、量子信息、基因技術等未來產業。
河南省提出聚焦量子信息、氫能與新型儲能、類腦智能、未來網絡、生命健康科學、前沿新材料等整體處于起步階段、能夠搶占發展先機的6個未來產業,圍繞“優中培精”“有中育新”“無中生有”三大路徑,培育形成一批引領能力強、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
廣東省六大未來產業
“十四五”期間,廣東省提出支持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突破,著力推動未來產業不斷開創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制造業未來發展戰略制高點。聚焦世界新產業、新技術發展前沿領域,積極謀劃培育衛星互聯網、光通信與太赫茲、干細胞、超材料、天然氣水合物、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等若干未來產業領域。
2023年定下做強做優“數智云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積極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元宇宙等未來產業目標的江蘇,近日其省會南京發布了《南京市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六大專項行動計劃》,共包含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儲能與氫能六份專項行動計劃。
盡管未來產業具有依托新技術、引領新需求、創造新動力和擴展新空間的“四新”特征,但也面臨著前瞻性和不確定性并存的情況。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鹿文亮、王曉明撰文表示,要統籌布局,把握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通過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來實現未來產業落地發展。在特定區域先行先試,通過創新政策、創新場景培育一批“新物種”企業,構建未來產業生態。
“發展未來產業具有戰略意義,但由于未來產業成熟度較低,回報周期長,早期應給予引導與支持。一方面是將資金、人才等要素向未來產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傾斜,提升產業成熟度;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模式創新和領域開放,為未來產業提供發展空間。”上述文章稱。
談及在產業布局上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重復投入,蘇翔認為,地方政府應科學分析產業基礎、資源優勢等,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去,加強聯動合作,找準位置,合理分工,瞄準核心環節進行突破。
他補充道,根據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00家),全國特色產業布局的重點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特色產業集群更加關注產業鏈核心環節,聚焦細分領域,例如天津布局的車規級芯片、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江蘇布局的電子氟材料、軌道交通動力裝備,安徽布局的汽車電控裝備、精密電子基礎件等,已形成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局面。“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措施上,鼓勵各地加強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打造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