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像這樣分時間段完成規劃目標,最終達到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的目的,這是國家對完成這項事業做出的規劃。而農村發展的過程中,自身也需要進行規劃,有目的的完成每項工作,才能形成長期的良性發展。
我國村莊數量眾多、情況各異,因地制宜做好鄉村產業規劃是重中之重。規劃中應充分發揮村民自主性,從而提高村莊規劃的可實施性。要改變過去發展中的“政府干村民看”、“只規劃不實施”的現象。
首先,發揮村民自主能動性,必須讓人民了解政策規劃,做到心中有數,要承認村民在發展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主人翁地位,并讓其意識到這份責任。首先,可以通過坐談、走訪等方式調動村民積極性,摸底村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獲得充分的反饋意見,作為村莊規劃的有力支撐。采用這些方式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需要干部走進鄉村,拉近與人民的距離,并時刻關注發展態勢。但過程當中需要掌握正確交流的方式方法,這需要干部長期的鄉村工作經驗做支撐,否則容易發生人民矛盾,影響政策的落實與發展。
其次,面對鄉村道路硬化、鄉村亮化、鄉村綠化、鄉村安全、鄉村衛生等鄉村產業發展方面的內容,讓項目的落地性更強,讓規劃真正指導實施,就需要成立包括:城鄉規劃、建筑設計、市政設計、道路橋梁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多專業組成的項目團隊,從規劃到施工,要達到專業配合、統一思想、一步到位,直到項目的實施完成。
以上提出的農村產業規劃要面臨的兩個方面是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關鍵點。要讓人民懂規劃,又要讓規劃全方位精致地被呈現從而讓人民易懂,便需要一個有力的平臺做宣傳支撐。
通過對農村發展的產業規劃,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謀劃鄉村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不斷的探索適合村莊規劃的理論和方法,才能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走得更順暢,讓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更早到來。